全民脾虚的原因找到了,您也中招了吧?
导读:“脾虚”的时候,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,其中包括消化系统,造血系统,甚至生殖系统,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。“脾虚”往
“脾虚”的时候,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,其中包括消化系统,造血系统,甚至生殖系统,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。“脾虚”往往是各种疾病的开始,或者说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度的时期。
脾胃受伤,五脏六腑都遭殃
脾胃为后天之本,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,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,那么气血生化出现问题,气血虚弱,无法濡养身体,身体机能就会受影响。
脾主运化,包括运化食物和水液,脾虚的时候,消化系统会出问题,表现出腹胀腹痛、腹泻便秘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脾主统血,五脏六腑之血,全赖脾气统摄。脾气虚弱,气失固摄,可导致血液系统异常,出现出血,如鼻出血、齿衄、肌衄、便血,女性月经提前或过多、崩漏等。
脾在体合肉,主四肢,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,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,肌肉得失其营养和滋润,必致瘦削,软弱无力,甚至痿废不用,从而影响身体的运动机能,故而有“治痿独取阳明”一说。
如脾胃功能正常,气血生化有源,身体安康无病。如脾胃运转失常,则易出现各种免疫性问题。脾胃虚弱,五脏六腑都有问题。
中国人最容易“脾虚”
之所以如此,主要原因有三:中国人用心多于用身;
中国人从“温饱不足”快速跨越到“小康”生活;
中国人肌肉力量相对弱。
中医讲“思虑伤脾”,思虑是中医“心”所管的,属于火,而脾属于土。火生土,心思过重的人自然胃口不好,容易生病。中国人最擅长用脑子,甚至用心术,这就增加了“脾气”受损的几率。
中医说脾主肌肉,肌肉的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到脾。过去,中国人靠劳作为生,过劳是常事,自然消耗脾气;现在,中国从温饱不足变成小康了,体力活动锐减,结果又从过去的肌肉过劳,变成了现在的过逸,过逸就要用进废退,同样是对脾气的削弱。脾虚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中国人的体质特点。中国男人少有肌肉壮硕者,中国女人也大多是肌肉无力,弱不禁风。比如产后女性高发的“漏尿”疾病,也就是咳嗽、大笑甚至奔跑而出现的尿液滴漏问题,也许您认为这和生育有关系,但是非洲女性生育很多却无此尴尬,为什么呢?就因为中国女性不是肌肉有力的体质类型,除了易“漏尿”,也容易出现垂臀平胸,这都是脾气不足导致的。
快来看看您是否也脾虚了
1、看五官——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,干湿适度,润滑有光。如果脾胃不好,则口唇发白、干燥,易起皮或裂口子。
脾主升清,如果脾胃虚弱,无法上输水谷精微,头面失其濡养,可能会有耳鸣耳聋、鼻腔干燥、流清鼻涕、眼睛疲劳、视物不清等症状。
面色萎黄无华、睡觉流口水也多提示有脾虚的问题。
2、看食欲——脾胃虚弱的人,食欲不振,饭后感觉腹胀不适,或饭后拉得快。胃强脾弱的人则见食欲好,但消化吸收能力异常。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,也是脾胃虚弱的表现。
3、看体形——脾胃功能不好的人,要么越来越胖(虚胖)要么越来越瘦。
有的人脾气虚,津液代谢失常,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,就变成喝凉水都长肉,或者肥而四肢不举,肌肉无力,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的。
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,吸收功能有问题,「酒肉穿肠过」,经常有腹泻的问题。
4、看湿气——脾胃虚弱,水液运化代谢失常,容易生内湿,常表现出以下症状:
身体沉重,人发困、发沉,没精神,感觉疲劳;
大便不成形,或溏稀或便秘,粘马桶难冲干净;
嗓子不清爽,总感觉里面有痰,鼻炎、咽炎反复不断;
脸上长斑、起痘(脓包痘),黑眼圈、眼袋明显;
容易浮肿、腰酸、肩膀酸痛、关节痛。
5、看舌头—— 舌胖大而有齿痕,舌苔腻水滑。
日常如何健脾才最简单有效呢?
简而言之就三点:
健康饮食,选择易消化的食物;
增加运动,适度锻炼肌肉;
放松心情,减少思虑。
以上三点,如果您都做好了,自然会远离脾虚。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、寒凉所伤的状况时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。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,大米、小米熬的粥都可以,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。
医史上记载过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,严重到连药都吃不进去,后来遇到名医,就是从米汤开始喂起,一点点地扶养脾气,等待脾气的慢慢恢复,从而最终康复。脾虚严重的,可选择中成药来调理 补中益气丸(主要成分:黄芪(炙)、甘草(炙)、白术、人参、当归、升麻、柴胡、陈皮)
用于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、食少腹胀、便溏久泻、肛门下坠。
参苓白术丸(人参、白术、山药、薏苡仁、莲子、扁豆、砂仁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(炙))用于长年腹泻、大便不成形,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、虚胖。
五苓散(泽泻、猪苓、茯苓、白术、桂枝)
可化气利水, 健脾祛湿。用于膀胱化气不利, 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,水肿腹胀,呕逆泄泻,渴不思饮。适合脾虚人用来减肥,同时还可以使面容、身材变得紧致。
【小结】乏力明显者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,气短心慌为主者可用归脾丸。腹胀,便溏者可以参苓白术散等。具体需要服用哪种中药,最好咨询当地医师。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穴位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微信号:xulei3699;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,或添加穴位密码QQ群(184221189)交流讨论,直接点击